• 何慧生

    何慧生,字莲因,善化人。临桂龙启瑞继室。有《梅神吟馆诗集》。

  • 秦定国

    秦定国,清乾隆二十三年(1758)彰化县儒学生员,生平不详。以下诗作据清修台湾方志所引辑录。

  • 杨璇

    杨璇,字玉璇,名玉璿,康熙时漳浦县人,客居福州,擅刻人物、印钮等。特别能集玉玺、铜印之精华,独树一帜,被尊为寿山石雕“鼻祖”。寿山石雕的鉴赏家周亮工、朱彝尊、高兆、毛奇龄等人都给他极高的评价。杨璇的印钮多利用寿山石的天然色彩,开创“取巧色”的先例,为收藏家争先珍藏,此外还多被地方官作为贡品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《伏狮罗汉》、《鼠瓜钮》、《田黄石观音像》等作品,为稀世之宝。

  • 梁浚

    梁浚,字文川,号秋谷,介休人。监生。有《剑虹斋集》。

  • 李慧之

    李文慧,字亦士,一字端之,永城人。举人乔大元室。有《畹思小寄吟》。

  • 陈文騄

    陈文騄,字仲英,晚号槁叟,大兴籍祁阳人。同治甲戌进士,改庶吉士,授编修,历官安徽候补道。有《养福斋集》。

  • 刘炜潭

    刘炜潭,字湘客,号碧江,一号达斋,长沙人。雍正庚戌进士,历官梧州知府。有《达斋偶存稿》。

  • 宫婉兰

    清浙江海盐人。冒褒妻。工制刮绒扇,卖扇自给,时人争购之。善画墨梅。有《梅花楼集》。

  • 李叔同

    李叔同(1880-1942) 初名文涛,改名岸,又名广侯、成蹊,字惜霜,号叔同。浙江平湖人,生于天津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)就读于南洋公学经济科。公费留学日本。在上野美术专门学校习油画。加入同盟会。于东京组织春柳社,编演戏剧。归国后,任教浙江第一师范学校、两江师范学堂。民国五年(1916)入杭州定慧寺为僧,法名演音,号弘一。多才艺,编歌演剧、作画治印无所不擅,又通数国文字。为南社社员。诗好作长短不齐之句,奇趣洋溢。词豪婉兼具。有《弘一法师文钞》。今人辑有《李叔同诗全编》,词在集中。

  • 潘德徵

    潘德徵,字道子,贵阳人。康熙己酉举人,由学正历官武定推官署知府。有《玉树亭诗集》、《贫居集》。

  • 缪民垣

    缪民垣,字紫宿,廪贡生,江阴人。

  • 田志隆

    田志隆,字晋三,号葛侣,大兴人。乾隆壬戍进士,官凌云知县。有《研悦堂诗草》。

  • 邹嘉升

    邹嘉升,字佩垣,号怡圃,晚号蓉西叟。清无锡人。生于康熙年间。诸生。卒年90。著有《问是存草》。

  • 赵国麟

    (1675—1751)山东泰安人,字仁圃。康熙四十五年进士。乾隆初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,旋因事罢归。笃信程朱,为官清峻。有《文统类编》、《云月砚轩藏稿》等。

  • 吴潆

    吴潆,字玉涛,宜兴人。画兰竹超绝,穷极变态,尤工诗。有《静香词》。

  • 唐观复

    唐观复,字静公,号叙庵。海盐栖真观道士。

  • 潘镠

    字双南,江南吴江人。

  • 杨还吉

    杨还吉,字六谦,即墨人。诸生。有《味道楼集》。

  • 段瑄

    段驯,字淑斋,金坛人。知县玉裁女,仁和苏松太道龚丽正室,自珍母。有《绿华吟榭诗草》。

  • 蔡君知

    蔡浚,字燮堂,号梦芙,无锡人,官河南县丞。有《柽竹斋词》。

  • 邱庭树

    邱庭树,字孟直,号醒兰,宛平人。乾隆壬午举人,历官工科给事中。

  • 李瑞清

    1867-1920,名文洁,字仲麟,号梅庵、梅痴、阿梅,自称梅花庵道人,喜食蟹,自号李百蟹,入民国署清道人。江西省临川县温圳杨溪村(今属江西进贤温圳)人。清末民初诗人、教育家、书画家、文物鉴赏家。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,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,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。

  • 陶善圻

    字树声,江南元和人。乾隆戊午副榜。

  • 牟峨

    牟峨,字延陵,栖霞人。诸生。有《蝉吟集》。

  • 堵廷棻

    堵廷棻,字芬木,无锡人。顺治四年进士。官山东历城县知县。有《襟兰词》。

  • 马之鹏

    马之鹏,字文渊,蒲圻人。康熙乙丑进士,官户科给事中。

  • 黄宗岳

    黄宗岳,清道光年间(1821~1850)人士。生平不详。

  • 厉同勋

    厉同勋,字冠卿,号茶心,仪徵人。嘉庆庚午副贡,历官廉州知府。有《厉廉州诗集》。

  • 孔继鑅

    孔继鑅,字宥函,大兴籍曲阜人。道光丙申进士官刑部主事。殉难。有《心向往斋诗》。

  • 冯如京

    (约公元一六六五年前后在世)字紫乙,一字秋水,代州人。生卒年均不详,约清圣祖康熙四年前后在世,年六十余岁。顺治中拔贡。授永平知府。累迁广东左布政使,屡平巨盗。每上书奏事,次第施行。母没,如京年巳六十余,居丧哀毁骨立。服阕,未几卒。如京作诗颇清利,尤工五言。著有《秋水集》十六卷,《四库总目》传于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