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汉语词典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的意思解释

胡笳十八拍

  • 拼音hú jiā shí bā pāi
  • 注音ㄏㄨˊ ㄐ一ㄚ ㄕˊ ㄅㄚ ㄆㄞ
  • 词性暂无词性信息
  • 组合暂无组合信息

词语解释

胡笳十八拍[ hú jiā shí bā pāi ]

⒈  古乐府琴曲歌辞,相传东汉末年蔡邕之女蔡文姬所作,一章为一拍,共十八章,故名。内容写她东汉末年为乱军所掳,落入南匈奴,后被赎归汉,途中想念亲生子女的矛盾心情。

Hu jia Shi Ba Pai;

引证解释

⒈  古乐府琴曲歌辞名。相传 汉 末 蔡邕 女 蔡琰 ( 文姬 )作。共十八章,一章为一拍。又为古琴曲名。 《乐府诗集·琴曲歌辞·胡笳十八拍》 宋 郭茂倩 题解:“唐 刘商 《胡笳曲序》曰:‘ 蔡文姬 善琴,能为《离鸞别鹤》之操。胡虏犯中原,为胡人所掠,入番为王后,王甚重之。按,《乐府诗集》尚录有 蔡琰 原辞,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则仅录《悲愤诗》。

武帝 与 邕 有旧,敕大将军赎以归 汉。胡人思慕 文姬,乃捲芦叶为吹笳,奏哀怨之音。后 董生 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,今之《胡笳弄》是也。’《琴集》曰:‘大胡笳十八拍,小胡笳十九拍,并 蔡琰 作。’按 蔡翼 《琴曲》有大小胡笳十八拍, 沉辽 集,世名 沉 家声;小胡笳又有契声一拍,共十九拍,谓之 祝 家声, 祝氏 不详为何代人。”

国语辞典

胡笳十八拍[ hú jiā shí bā pāi ]

⒈  乐曲名。相传词曲均为东汉末年蔡琰所作。现存琴谱以《五知斋琴谱》所载最具代表性。全曲分十八段,音乐运用宫、征、羽三种调式,曲调的对比和发展层次分明,表现蔡琰思念故土和惜别稚子的痛苦心情,深刻感人。

胡笳十八拍的单字解释

汉字拼音部首笔画意思解释
shí 2画 基本字义 十 shí(ㄕˊ) ⒈  数名,九加一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拾”代)。 ⒉  表示多、久:十室九空。 ⒊  表示达到顶点:十足。十成。 异体字 什 拾 汉英互译 decade、ten、topmost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en, tenth; complete; perfect
pāi 8画 基本字义 拍 pāi(ㄆㄞ) ⒈  用手掌打:拍击。拍掌。拍抚。拍案叫绝。 ⒉  浪涛冲击:拍岸。 ⒊  拍打东西的用具:拍子(亦是计算乐音长短的单位)。 ⒋  乐曲的节奏:拍节。 ⒌  摄影:拍摄。拍照。拍片子。 ⒍  发出:拍发。拍电报。 ⒎  阿谀,巴结:拍马屁。吹吹拍拍。 异体字 髆 汉英互译 bat、beat、pat、racket、smack 造字法 形声:从扌、白声 English clap, tap, beat; beat or rhythm
jiā 11画 基本字义 笳 jiā(ㄐ一ㄚ) ⒈  〔胡笳〕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,类似笛子。 异体字 䈔 English a reed leaf whistle
9画 基本字义 胡(鬍) hú(ㄏㄨˊ) ⒈  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:胡人。胡服。胡姬(西域出生的少女)。胡越(“胡”在北方;“越”在南方,喻疏远、隔绝)。 ⒉  泛指外国或外族的:胡椒。胡瓜(黄瓜)。胡琴。胡笳(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)。 ⒊  乱,无道理:胡来。胡闹。胡吹。胡言乱语。 ⒋  文言疑问词,为什么,何故:胡不归?“胡取禾三百廛兮?” ⒌  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:胡须。 ⒍  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:“狼跋
2画 基本字义 八 bā(ㄅㄚ) ⒈  数名,七加一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捌”代):八面玲珑。八卦(《周易》中的八种基本图形)。 异体字 捌 丷 汉英互译 eight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eight; all around, all sides

胡笳十八拍的近义词

  • 暂无近义词信息

胡笳十八拍的反义词

  • 暂无反义词信息